客户答疑调查取证公司科普:哪些调查手段是合法的,哪些是违法的?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客户答疑

调查取证公司科普:哪些调查手段是合法的,哪些是违法的?

发布时间:2025-07-21  阅读:46

合法与违法调查手段对比及典型案例解析如下:


一、合法调查手段(需严格遵守法律边界)

1. 公开信息检索  

合法范围:通过工商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注册资料、裁判文书网调取涉诉记录、公开招投标信息分析等。  

案例:律师代理商业纠纷时,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获取被告公司股权变更记录,作为诉讼证据。  


2. 合法监控与记录  

合法场景:在公共场所(如商场、街道)拍摄目标人物的公开活动,或通过已公开的行车记录仪数据还原交通事故经过。  

法律依据:《民法典》第1036条明确,公共场所的影像采集不构成隐私侵权。  


3. 书面材料调取  

合法途径:委托律师持法院调查令调取银行流水、社保记录、不动产登记信息等。  

案例:离婚诉讼中,律师申请法院调取对方工资流水,证明隐藏财产。  


4. 技术鉴定与专家分析  

合法手段: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笔迹、印章、电子数据进行鉴定,或聘请网络安全专家分析公开网络攻击痕迹。  

依据:《司法鉴定程序通则》允许通过合法程序获取技术证据。  


二、违法调查手段(法律明确禁止)

1. 侵入式技术监控  

违法类型:  

安装GPS定位器追踪私人车辆(非营运车辆)。  

使用窃听器、针孔摄像头偷录私人谈话或卧室影像。  

案例:董某团队在目标车辆安装GPS并跟踪,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。  


2. 非法获取隐私数据  

违法类型:  

通过非官方渠道购买酒店入住记录、航班信息。  

使用黑客工具侵入他人邮箱、社交账号。  

法律依据:《刑法》第253条之一规定,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0条以上即构成犯罪。  


3. 欺骗性取证  

违法场景:  

冒充快递员骗取目标开门后偷拍室内情况。  

伪造身份获取金融机构内部数据。  

后果:可能构成诈骗罪或非法侵入住宅罪。  


4. 暴力胁迫取证  

违法手段:  

限制目标人身自由逼问信息。  

对目标进行殴打、威胁获取证据。  

法律后果:构成非法拘禁罪、故意伤害罪,最高可判死刑。  


三、法律灰色地带(需谨慎评估风险)

1. 模糊场景的偷拍  

争议案例:在目标车辆挡风玻璃内侧安装隐蔽摄像头,拍摄其行车途中的行为。  

风险点:若拍摄内容涉及车内私密对话,可能被认定为侵犯隐私。  


2. 网络数据挖掘  

合法边界: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公开信息(如微博、LinkedIn资料)不违法,但使用爬虫技术批量抓取非公开数据可能构成侵权。  


四、合规操作建议

1. 委托前核查  

确认调查公司是否具备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要求的资质。  

要求提供员工无犯罪记录证明及设备合规性说明。  


2. 合同风险隔离  

在合同中明确“禁止使用非法手段”,并约定若证据被法院排除则全额退款。  

示例条款:  

“受托方保证调查手段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及相关法律规定,若因取证违法导致证据无效或委托人涉诉,受托方需退还全部费用并赔偿损失。”  


3. 证据合法性审查  

对调查成果进行“三查”:  

来源合法性(如监控是否在公共场所拍摄)。  

手段合规性(是否侵犯隐私)。  

形式完整性(是否有原始载体,如原始录像文件)。  


合法调查的核心在于“手段不越界,证据可溯源”。建议优先通过司法程序(如申请法院调查令)获取信息,避免因追求效率而触碰法律红线。对于商业调查,可结合公开数据分析和合规技术手段(如网络舆情监测)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

商务调查

婚姻调查